logo

咨询热线

15755063059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广东自考网>毕业论文 > 正文

心理学角度下茶文化和解

时间:2022-04-23 10:57:22 作者:储老师

心理学角度下茶文化和解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文化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在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已经成为了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底蕴,其中所蕴含的“和解”思想日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解析茶文化中的“和解”思想,既有利于帮助现代人提升自我修养,又有利于弘扬茶文化。本文将以茶文化中的“和解”思想为切入点,从心理学角度对“和解”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心理学;茶文化;“和解”思想;解析

1“和解”心理的概念及其在茶文化之中的体现

1.1“和解”心理的概念

一般来说,当人们提到“和解”这个词的时候多是从“中和”、“宽容”等的角度来理解,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和解”却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心理学上,“和解”属于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类型》这本书中,知名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和解”实质上是一种从非理性转变到理性的中间心理状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对“和解”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西方文化中,“和解”属于一种程度较高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只有传说中的“神”才具备此种心理。而在中国,“和解”心理集中体现于道法之中,例如,“中庸”思想,这一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思想就是“和解”思想的最好反映,“中庸”思想强调凡事讲求一定的度,追求事物的和谐与平衡发展。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到魏晋南北朝的“以茶养廉”,再到唐代集茶文化大成之作《茶经》的问世,及至现代社会茶文化的绵延不绝,茶文化都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哺育了中华儿女。茶生长环境的宁静情雅,采茶、制茶、烹茶的和谐安谧都深受我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想对我国茶文化中的“和解”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就必须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为基本点。

1.2“和解”心理在茶文化之中的体现

1.2.1“和解”心理在茶性中的体现

茶叶所反映出的性味和特征是构成了“茶性”的主要内容,每一款茶都有其独特的茶性,总体来说,茶性包括寒性、中性与温性三种。例如,碧螺春属于寒性茶,乌龙茶属于中性茶,而普洱茶则属于温性茶。“和解”心理在茶性中的体现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茶叶生长状态的“阴阳”和解。茶树的生长对自然环境要求较为严苛,必须生长在树木茂密并且向阳的坡地上,因为这种地方属于“阴阳调和”之地,既可以利用茂密树木的“阴”又不乏日光充足的“阳”,因此“阴阳”可以在茶树体内达到很好的平衡而不会出现不利于茶树生长的竞争。故而说茶叶反映了阴阳融合的特性,其内部具有着心理学方面的“和解”思想。其次,茶叶烘焙过程中的“刚柔”和解。刚采摘下来的茶叶本身具有很强的“寒性”,也正是这份寒性使得茶叶在经过烘焙这道程序以后呈现出硬而干的状态,因此,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以刚正不阿和正直等的良好品质来颂扬茶叶,这一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明显地存在着。茶叶除了具备硬而干的特性之外,还有着“娇柔”的一面,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著名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就很好地反映了茶叶的“娇柔”之性,因此,茶叶在烘焙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既“刚”且“柔”的性状很好地反映出了茶性在心理学中“和解”的思想。最后,茶叶在药用中的“平衡”和解。据记载,神农尝百草是我国茶叶最早的起源,从那时其茶叶便以饮品的身份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性进行了清晰的介绍,并就其药性进行了详细的注解,明确表示茶叶具有平衡人体内部热、寒的作用,在平衡与稳定人体内部各部分机能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药用中的“平衡”和解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和解”心理。

1.2.2烹茶中蕴含的“和解”心理

自古以来烹茶煮茶的方法与方式就是古人重视的部分,在我国古代人们重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在烹茶煮茶之时更是有着“体均五行去百疾”的说法。在进行烹茶煮茶的过程中,古人对茶器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精致、典雅的外形,更要求其在外观图案刻画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五行皆备,和谐统一”是古人在烹茶煮茶时所遵循的主要思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土,表现在烹煮茶叶的风炉和土地之间的连接。木,表现在烹煮茶叶所用燃料主要为木材。金,表现在烹煮茶叶所用的器具要是金属质地。水,表现在烹煮茶叶离不开自然界中的水。因此,可以说烹茶中蕴含了我国古代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从现代的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可以看出“和解”心理的内涵。

1.2.3饮茶中的“和解”心理

茶,本身为一种草本植物,之所以能够成为“茶水”,离不开“水”的加入与成全,因此,茶水产生的实质即茶与水彼此“和解”的过程。茶与水相遇,水溶解了茶,茶给予水以滋味,只有二者的相互结合与和解才能实现“茶”与“水”的华丽转身,所以很多人说茶需要靠水来成全,水是茶之所以为茶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人们在品饮上等茶水之时会感受到一种人我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觉,因此,在饮茶时人与自然高度“和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4茶道中的“和解”心理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更高的境界便出现了茶道,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更为高深的境界,已经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茶道精神来说,不同流派、不同国家、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但无论是“廉、美、和、静”还是“和、静、怡、真”,它们所共同包含的都有“和”这一元素,由此可见茶道精神中“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和”包括了身心和合、家庭和合以及天人和合等方面的内容,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儒家中庸思想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反映。

2茶文化在“和解”心理中的扩展

2.1在“和解”心理中延续茶生态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发现了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的“和解”心理,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延续茶生态,必须以了解茶文化“和解”心理为基本点对生态茶文化进行延续与扩展,在扎实掌握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茶树生长环境“阴阳调和”的特性,保证茶树的自然生长和其对生态环境的严苛要求,尽量避免外界对茶叶的污染。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和解”心理中延续茶生态不仅有利于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能够为人们提供天然、绿色、高质量的茶叶。

2.2“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品牌建设

茶文化具有深厚的“和解”思想,在当前社会提倡“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应当以“和解”理念为基本点来促进茶文化品牌的建设,鼓励人们注重绿色发展,在建设绿色茶叶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以茶文化“和解”思想为重点来进行优质茶叶的生产与制作,弘扬“和解”茶文化,塑造品质优良、理念独特的茶叶化品牌,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与弘扬我国优秀茶文化的双赢。

2.3“和解”心理推动茶文化旅游的进步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良好方式。现代社会,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茶文化中的“和解”思想,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深度包装,将中国优秀茶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具有进行有机结合,找到茶文化中的闪光点,并以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来吸引更多的游客。茶文化之中的“和解”思想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在生态领域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作用,我们应当意识到以“和解”思想推动茶文化旅游进步的重要性,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

3结束语

本文以心理学角度下“茶文化”和解的解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和解”理念的概念,并从“和解”心理在茶性中的体现、烹茶中蕴含的“和解”心理、饮茶中的“和解”心理以及茶道中的“和解”心理等四个方面对“和解”心理在茶文化之中的体现进行了探究。最后从在“和解”心理中延续茶生态、“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品牌建设以及“和解”心理推动茶文化旅游的进步等三个角度论述了茶文化在“和解”心理中的扩展,希望对促进茶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洁.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和解”心理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3):398.

[2]张爱梅.浅谈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传承[J].福建茶叶,2017,39(09):301-302.

[3]李伟兰.从心理学角度探究茶文化之“和解”[J].福建茶叶,2017,39(01):224-225.

作者:王铁凡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结尾】以上就是自考毕业论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的自学考试资讯,考试公告、自考报名、自考科目、自考时间、自考学校、自考专业、历年真题复习资料、成绩查询、准考证打印等信息,欢迎访问广东自考网(www.kopone.com)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考试时间:4月13-14日

考生服务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报名层次:
所报专业:
姓       名:
电       话: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免费资料”即可获取!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APP
下载

联系
电话
扫描
二维码
反馈
建议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