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绪论的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学习绪论,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它的根本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要了解现今时代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识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2)领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3.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2)简单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3)综合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章,要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深刻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辫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实践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发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物质世界和实践
(1)识记:世界观。哲学。一元论。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的本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领会: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实践的基本特点实的基本形式。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3)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2.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识记:联系。新事物和旧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质、量、度。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2)领会: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3)简单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识记:规律。意识。意识的能动性。
(2)领会:规律的特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简单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识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综合应用: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习这一章,要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明确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弄清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深人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弄清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明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证统一。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
1.真理及其属性。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实践标准的唯一性,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和践行。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认识的本质
(1)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客体的含义。
(2)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主体的特点。认识主体的结构。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3)综合应用: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2.认识的辩证运动
(1)识记: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2)领会: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简单应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真理和价值
(1)识记:真理。谬误。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价值的含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领会: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
(3)简单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4)综合应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
(1)识记:思想路线。
(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3)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了解社会形态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关系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及其结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基础的含义,上层建筑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4.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的两个层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识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2)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日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识记:阶级的实质。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2)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前中国改革的全面性。
(3)综合应用: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结合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人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识记: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2)领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工作方法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和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4)综合应用: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政治的本质。学习本章,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了解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掌握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打下理论基础:要认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实现了价值的增殖;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化生产,首先是以大工业为其物质技术基础,了解社会化生产的形成以及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把握资本的流通理论,资本只有在流通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顺利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要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要在资产阶级各个集团之间进行分配;要了解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握其基本内容和阶级本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形成的条件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矛盾的表现,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啊,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主义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
3.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银行资本,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经济关系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识记: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货币。价值规律。资本原始积累。产业革命。
(2)领会: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3)简单应用: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变化。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4)综合应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识记: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
(2)领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的本质。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3)简单应用: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4)综合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
3.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识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周转速度。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单个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利润。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银行资本。银行利润。地租。
(2)领会: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
(3)简单应用:资本循环与价值增殖。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4)综合应用: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平均利润的形成与本质。商业利润的来源。
4.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识记: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领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3)简单应用: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是适用的,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有其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学习本章主要应掌握的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历史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的形成,垄断和竞争,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3.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识记:垄断的形成。金融资本。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领会:垄断和竞争。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简单应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综合应用: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识记: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2)领会: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3)简单应用:经济全球化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主要表现。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识记: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领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质。
(3)简单应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要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4.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在开拓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识记: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2)领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到现实,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简单应用: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4)综合应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数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识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2)领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计划调节。社会主义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3)简单应用: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实质。
(4)综合应用: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识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改革。
(2)领会: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3)简单应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综合应用: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和完善。
4.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识记:马克思主义政党。
(2)领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学习本章首先应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应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成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的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了解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再次要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才能在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最后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互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特点。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须经历更长的实践过程,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识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领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简单应用: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识记: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2)领会: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须经历更长的实践过程。
(3)简单应用: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特点。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4)综合应用: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领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简单应用: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综合应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华南理工大学线性代数(经管类)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184)
12-23华南理工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183)
12-24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3709)
12-24华南理工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2197)
12-24华南理工大学英语(二)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015)
12-24华南理工大学线性代数(经管类)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184)
12-24华南理工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183)
12-24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3709)
12-24华南理工大学信息系统开发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2376)
12-24华南理工大学资产评估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158)
12-24